top of page

#78 一次性吐槽

  • Writer: One Kayak
    One Kayak
  • Oct 21
  • 3 min read

多年以來,发生过很多次类似的对话——如果谈话对象并非书画界或收藏界圈内人的话:


我说,我去故宫了。

对方答,看到翠玉白菜了吗?


我说,故宫百年展了。

对方说,哎现在红烧肉总是看不到,你不要失望哦。可能得去嘉义南馆看。


对方的回答当然是出于友好和善意,还带着地主之谊、款待之意、自豪之情——“快来看,我们故宫有珍宝”。可是,这些常常被珍重指出的参观亮点还真是让人大无语。这是对故宫有什么误解、还是对文物有什么误解、还是对艺术有什么误解、还是对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有什么误解,还是对大展有什么误解?

大伙儿对于什么难得、什么珍贵、什么只能赶着大展可能十年看一次甚至一生看一次、什么是假如时局动荡就要优先卷着包带着跑的,是有什么深刻的误解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还满普遍的?我只能说,责任不在大众,而是归咎于工作人员或者文宣团队。我无法想象专业人士和工作人员会不懂得这其中的关键。那么,我就只好不惮以最恶意来揣测——要么是愚民、要么是媚俗、要么是媚外,亦或是兼而有之。


十年前台北故宫来旧金山大展,主题竟然是“皇帝的品味”,绝大部分新闻通稿封面皆是红烧肉。天,就算用鸡缸杯作封面,我也还是会吐槽,更何况是红烧肉。现在,故宫本宫一楼遍布着红烧肉翠玉白菜的照相板、儿童游戏和玩偶。今年,临到故宫百年量级的重要大展,或者年度活动、暑期活动、宣传影片等,又每每把这种不入流的工艺美术放在c位。


请看故宫官网的“百年”庆祝活动新闻图片

ree

十年前的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大展。主题的选择,也很令人扼腕。

ree

以至于朋友们谈起看展,包括一些写书法的台湾朋友,当我给他们发故宫官网的展品 pdf 清单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文件存在。


很多人不知道想看寒食帖或者祭侄文稿的话,不是在三四个月里随时去就能看得到的…….还惊问我这文件哪里拿到的。我、我说,在官网上。这难道不是书画展览标配吗。不,大伙儿都知道翠玉白菜,却很少人知道看展应如何以正确的方式打开书画部分。


2019年,祭侄文稿去日本展览,我也专程去现场看了。那个事情,从各个角度来说都是槽点满满、大无语(根本就不该出境),现按下不表。只从客观的策展水平来说,日本东京国立的确是尽力了。书法史能数上数的藏品,在日本的,基本倾巢而出”来陪太子读书“了。这也是很多人跑去看的意义——不只是看一张颜真卿真迹。

这里请允许我恶意揣测一下,要是本地有这么个大展,就算不用张大千的笔墨纸砚做封面……估计要能用五马图当封面已经谢天谢地了。



话说回来,这些年国内的文化普及已经进步很多了。年轻人爱看展,知道书画的艺术价值,知道书画保存不易、看展不易、看一次少一次。虽然或许大部分人排队还是会为了清明上河图,而平复帖若真出来估计却不一定如此火爆,但至少是在兢兢业业排队看书画。我相信大伙儿是不会为着什么清宫钟表核桃微雕之类的去不辞寒暑排大队。


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了。吐槽归吐槽,建设性意见的话,就是希望文宣部门能够多用心做一些面对大众的文化普及,减少一些哗众取宠。形式可以卡哇伊,但要能实在帮到大家更了解艺术、文物和看展常识。继续给funding让学者做研究,站在一定高度和格局来看待艺术研究、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台北故宫大可不必过于偏颇刻意的强调本岛历史,做好故宫南馆的设施、配套和宣传,不要各国游客来了还一脸懵。北京故宫也继续推动两岸联展、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友好沟通。以及重要文物不要出境、也尽量不要长途旅行…..


以上并不是想特别针对谁,只是平等地打翻一船人。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