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一件小事及其他
- One Kayak
- Sep 22, 2024
- 6 min read
此类东西,我一般不发的。写得不多,但确实是写的。只是不发。
今天闲来发一屉。
其一
自勉
每每读颜家的故事,总不由感慨:读书人读书写字是做什么用的?首先是为明理——见贤思齐,明白大义胜过一己私利、高于个人生死。
大义是什么?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也都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局限性。但仍然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不可陷入虚无断见。
实际操作中,也恐怕有诸多不得已,但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若临到头来从容赴死实在做不到——固然是人之常情——至少要扪心悔愧,而不能粉饰,甚则趋利、害人。
要是这些道理不明白,那临多少颜真卿的字也是白临了,读多少书也是白读了。若写字也成了博眼球、换名利的工具,那真不如不写。
(又及,更有一个关键在于,以上这些都只可用来要求自己,而不能拿来要求别人、评判别人。不可慷他人之慨。)
是为自勉。
立夏前一日读闲书《弃长安》
其二
一件小事
前日和朋友闲聊,听到某文人昧心做某事。话赶话地,我愤愤然起来,对那文人多有鄙薄讽刺、更兼说出“他不愁吃喝、又不输房子不输地的,就不能选择…吗”之类的话来。好在不到三秒,我马上反省、幡然悔过。下面写几句话,不敢比拟鲁迅《一件小事》,只是为了让自己要记得:
这里面有条fine line,不能迈过去。一言以蔽之,不能慷他人之慨。这种事,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别人、甚至不该评价别人。没坐在别人的座位上,不能教别人做事。
道德只能用在自己身上。我可以对自己说:第一、愿这种事不要落在我头上;我并没有这样的地位、但愿不要被推到此种境地、受到此种试练。第二、如果有一日,我不幸受到此种试练,但愿我能有我所定义的一个读书人应有的风骨,做到我对自己所期待的样子。第三、如果到时候发现我没骨气没勇气,贪生怕死,我至少要因自己的行为和理想不符而痛苦和自悔;重要的是,在那种情况下,在极大的混乱、恐惧和诱惑并存的情况下,我能不能守住内心的理性,能不能保持独立和清醒;就算苟住了,能不能至少做到不帮闲、不害人、不沾沾自喜、不主动请缨、不歌功颂德、不交换好处。
这里面的fine line就在于,道德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别人。哪怕对方是文豪、是师长、是曾敬重的人、是曾喜爱的人,我也不能绑架别人、要求别人、评价别人,否则我也成了暴民。
又及,这三点其实还有点细微区别。第一点是时代、是位置、是命。第二点如果做不到其实是人之常情,不能算英雄,但也不能算坏人。第三点,倒是真可以分辨出小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王铎还是蛮值得同情的。他只是做不到第二点,不能算坏人,却遭受那么多谩骂。他降清确实算没骨气,但他有是非观,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也悔过了。他没有为自己粉饰、没有为他人唱赞歌,他没有主动害人来换取自己的好处。
见过了太多在第三点上各种所谓“读书人”的花样百出的表演。王铎不算高尚,但并不恶心。
其三
偏见与标签
有朋友跟我说,为了政治正确,话都不会说了。我笑说,那你是得有多少偏见啊,赶紧去反省。
其实有个很简便的方法,可及时检查自己的偏见和固有印象,即便偏见不能破除,基本保证说话不会出问题。这个简便方法就是:每个人身上都容纳着很多很多标签,不能随意挑出两个或几个标签,还给连接起来。
这里面的原因在于,挑标签往往是主观的,抓连接往往是逻辑谬误。
举些无伤大雅的例子:
比如你看到一个自己的同乡在东京地铁车厢喧哗,心里想,”xx地的游客真没素质,丢了我们的脸。”这人的确来自xx地,喧哗确实不对。但他显然还有很多别的标签。比如男的、50岁、第一次出国、博士毕业、离异、糖尿病…. 这么多标签,随便抓两个——某地人、不遵守秩序——就组合,显然有问题。
再进一步,你还把自己也带入了,就凭一个随便抓出来的标签。由于你碰巧和他拥有某一个共同标签(都是xx地人),就觉得他丢了谁的脸。可他跟你还有100个不一样的标签呢。你看到他说,哎呀,他丢了我们xx地人的脸。
那么,如果你在外国看到外国人,和你大概同一年龄,坐车不守规矩,你会不会马上想,哎呀,这人丢了我们xx后的脸。
如果你在外国,看到一个外国女人随地丢垃圾,你会不会说,哎呀,这人丢了我们女人的脸。你不会这样想。那为什么同乡这个标签特别让你关注呢?
再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开车不认路,心里想:“女司机真是不认路。”或者“戴眼镜的人就是反应慢。”假定这人的确是女的、的确戴眼镜、的确不认路。但你这样随便挑标签,显然有问题。她身上还有好多别的标签,比如北京人、30岁、拿驾照1个月、糖尿病。你还把试图把两个标签一凑,得出某种看似相关性的结论,显然是逻辑谬误。
这种一时的念头,其实每人都会在心中升起,人之常情。有这种念头没什么的。但只要你对自己多留意,就能发现自己心中固有的偏见,可以很省便的自我考察。等你发觉了自己的偏见或者缪误,就不会把这些话冲口而出了。政治正确并不是dirty word,而是基本体面。
仅此而已。
如果再多阐述几句,可以总结说,要注意以下这几点。
第一、承认标签会打错。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给别人打标签,这是人之常情。这是小孩子(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这就好像我们人类聚在一起爱八卦一样,本身是正常的,也没有太过分。但要在心中常常检查,有没有打错标签。不要总觉得自己很正确。当然,如果你一开始就不用特定标签来标签人的话,这种错误的几率也会降低。
第二、如果标签没打好,还随口说了出来,偏巧这个标签在对方那里优先级还很高,就有可能冒犯对方。本来也算是无心之失,道个歉,以后知道了,多注意就好。
问题是有的人死鸭子嘴硬,还要说,可是你本来就是xxx。这就很奇怪了。别人给自己打的标签,无论别人爱怎么打,我们都只能表示,哦知道了,原来是这样。对不起。
你可以心里不同意,你可以仍然在心里保持原有的标签,但你没有立场试图评价或改变对方的标签。因为这里不是事实问题,而是认知问题。
如果你知道你给别人打的标签和人家心里的总不一样,还要故意一而再再而三说出来,去冒犯人家,那么就有点不是坏就是傻了。这就不是什么政治正确不正确的问题了。
第三、人不是只有一个标签,而是有好多好多维度的标签,而且每人对不同维度的标签的重要性排序不一样。比如我想到自己,可能先想到我是个80后,再想到我是个北京孩子。我是个近视眼或者我是个女的,这些标签就比较被我忽视。
我是女的是没错,但如果有人忽然跟我说,你们女的…或者你们近视眼…我就会一愣,然后觉得有点奇怪,因为“女的”在我给自己的标签里可能排到第100开外。如果有人说,你们80后、你们北京人…我就比较乐意听听看。并不是哪个标签打错了,而是优先级不同,还被大剌剌地说出来,还要找联系,就会有种错位的奇怪。
第四、不能随便给两个或几个标签之间加联系。这个真的很严重,比上面那些都严重。真的,十之八九,随口主观抓出的联系基本是臆断和偏见。不论内容本身,首先就是逻辑谬误。当然了,如果你随便抓出联系的标签,标签错了或者标签优先级很低,那么对方就可能会觉得格外被冒犯。
其四
“Art is to comfort the disturbed, and to disturb the comfortable” — Banksy
其五
一篇好文章
最近看到小山纯平的悼文,很快看不到了。我认为,这篇文章,应该进入文学史和语文课本。
震撼不亚于中学时学《与妻书》。以上。
图片来自网络 art by Banksy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