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二十四节气的观察》的附录。
原文在这里。
附录
一、关于历法
历法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阳历是太阳历,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如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即格里历。阴历是太阴历,也是月亮历,其历月为一个朔望月,如伊斯兰历。阴阳历的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历月为一个回归月,因而设置闰月来弥补朔望月与回归年的差距,如中国古代历法。
此处着眼:称中国旧历为阴历是不准确的。
回归年:地球上观察,太阳在回到黄道(天球上太阳行进的轨道)上同一个点所经过的时间。精确时间取决于黄道上所选择的点,如春分点年,平回归年(所有点取平均值),岁实(中国用回归年,冬至到冬至)。1回归年 = 365.2421990741日 = 365天5小時48分46秒。
朔望月:月球连续两次合朔的时间间隔。朔望月约=29.27至29.83天
中国古代历法
夏历,也称黄历、皇历、汉历,以讹称农历、阴历、旧历。夏历是阴阳历,同时考虑到年和月的周期,按朔望月周期定月份,根据太阳黄道观测定廿四节气与年;年与月的误差由设置闰月来调整,做到年合四季、月合圆缺、阴阳和谐。
上古时期曾分别产生过太阴历和太阳历,后来的夏历成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于何时不可考,根据甲骨文出土,一般认为源自商朝。
历史上共产生过102部历法,如古六历(黄帝、顓頊、夏、殷、周、魯)、太初历、大衍历等。汉朝以前中国历法以366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岁的终始。春秋时期各诸侯件出现多轨制历法。汉初中国统一历法,汉武则责成编制了《太初历》,年岁合一,一年的天数是365天。
在古六历中,黄帝、周、鲁以冬至月为岁首,即子正,子月(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殷历以冬至月为岁終,丑月(夏历十二月)为正月;夏历以元春为岁首,元月(夏历一月、寅月)为正月。寅正、丑正、子正为三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亥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不改正月,仍是寅月。
汉武帝太初历改回寅月(夏历一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来使用的都是夏正、即寅正,但在夏历基础上有所发展。直到1928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正式确定1929年元旦起全国使用西历及民国纪年来纪年。
二、关于二十四节气
通常以冬至到冬至之间,分割為24段(每段日),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一年分为四季,一季三个月(孟仲季),每月两个节气,第一个为节,第二个为气,十二个节加十二个气,合成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或气中有三候。我们今天常说季节、节气、气候,其实在中国古代季、节、气、候其实都是不同的感念。
中国古代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的定位冬至(太阴、长至),日影最短的定位夏至(短至),昼夜时间长等的为春分和秋分。商朝只有这四个节气(四象、四季),周朝发展至八个,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确立。公元前104年的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当时惊蛰在雨水、谷雨在清明之前,西汉末年刘歆将其对调,成为今天的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初见于《淮南子 天文训》(西汉,前139年)。
廿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你的生日那天是什么节气?
中国古代的二十节气其实是“太阳历”。先根据日影长度定位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最终在秦汉期间确定二十四节气。
将一个太阳年评分为二十四段,每段日,因此每年二十节气的日期与公立日期对应很稳定,基本前后差不了一两天,例如夏至总在6月21日或22日,冬至总在12月21日或22日,立春总在2月4日或5日,清明总在4月5日前后。
你的生日前后是什么节气?是小寒?或是立春?如果好奇想知道,无需要翻查万年历找出生当年的农历,只要看看今年的节气日期就可大概知道前后日期啦。
每年的二十节气对应的精确日期时间可以查阅香港天文台网站的发布信息
四、夏历各月别称
正月:孟春、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
四月:孟夏、阴月、梅月、槐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兰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阳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腊月
五、二十四番花信风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一百二十日,共计八个节气,二十四候。每候有一种花应时开放,可谓“花信”。二十四番花信风始自小寒梅花,阳气初动,花开有信,东风欲来。正是“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侯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 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蜇:一候桃花,二候棠棣,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
小寒一候腊梅(公历一月上旬)
小寒二候山茶
小寒三侯水仙(常开在春节附近哦)
大寒一候瑞香(又名睡香、蓬莱紫)(公历一月下旬)
大寒二候兰花
大寒三候山矾(白檀)
立春一候迎春(公历二月上旬)
立春二候樱桃(一说为樱花)
立春三候望春(又名望春玉兰、辛兰、辛夷,木兰科,花期早春)
雨水一候菜花(一说为油菜花)(公历二月下旬)
雨水 二候杏花
雨水三候李花
惊蜇一候桃花(公历三月上旬)
惊蛰二候棠棣(蔷薇属,白色渐粉色,一说为郁李)
也有说为棣棠花(蔷薇属,黄色)
惊蛰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西府海棠,又称解语花,初开艳红,渐变白粉。秋海棠/四季海棠与此不同)(公历三月下旬)
春分二候梨花
春分三候木兰(花期较望春玉兰较晚的木兰花,亦可能指厚朴)
清明一候桐花(指泡桐花,清明之花)(公历四月上旬)
清明二候麦花
清明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公历四月下旬)
谷雨二候荼蘼(”开到荼蘼花事了“)
谷雨三候楝花
《荆楚岁时记》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公元500左右)的楚地风物,大家不妨在未来的一百二十天里留心比对,自己家乡的花是如何应时而开放呢?加州湾区由于有西海岸太平洋暖流,大约会更不同吧 :)
六、 腊八粥小考
腊八习俗
腊八节日期在腊月初八(旧历十二月初八),自古是冬日腊月大节,有祈福、和腊八粥的习俗。夏代称“嘉平”,商代称“清祀”,周代称“大腊”;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戍日;南北朝以后固定在腊月初八;东汉时佛教进入中国,释迦摩尼的“成道日”,恰在腊月初八,佛教信徒把中国农耕社会诞生的“腊八节”与释迦摩尼“佛成道日”合二为一;唐宋时代佛教盛行,腊八节增加了进庙烧香拜佛、供佛祖“糜粥”和周济穷人等内容。
相传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非常隆重。雍和宫中有一口直径2米的古铜大锅,用来熬腊八粥,每年腊月初一起,内务总管就派专员将粥料和干柴晕到雍和宫。粥料品种繁多,有五谷杂粮、各色干果等,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三品以上官员监督称量,初七皇帝派供粥大臣在佛前供粥,随后装罐密封,快马送到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据记载共熬六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宫,第三锅分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分给文武官员和各省大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众喇嘛,第六锅施舍。
腊八粥原料
民间的习俗认为喝腊八粥预示着来年六畜兴旺,果实丰收。典籍方志中记载的几十个品种,有八宝粥、七宝粥、五宝粥,多者甚至可以二十几种,其实不一定都是八样米果。腊八粥分甜咸两类,原料一般包括:
1)各种米:糯米、芒稻米、黑米、小米、高粱米’薏米、麦片、大麦仁、玉米仁;
2)各种豆:包括豇豆、黄豆、绿豆、赤豆、青豆;
3)各种干果:包括红枣、莲子、白果、栗子、核桃、桂圆、花生、葡萄、菱角)和红糖等;
4)其他辅料:古时富人家还有的添加玫瑰、青丝、百合、葛藤粉、冰糖、蜂蜜和用干果雕刻各种动物、花朵造型的。穷人家往往用山芋、芋头、红薯、山药、胡萝卜等凑数。也有用青菜、萝卜、虾皮、和油盐葱,做成咸八宝粥,还有的加肉糜、鸡丝、火腿、香肠、腊肉、松花蛋、黄花、木耳等。
书中的腊八粥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各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名佛粥。”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枣泥,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清徐珂记载:“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之。”
李福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贾宝玉讲的腊八故事
《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故事大概内容是宝玉和黛玉讲闲话,黛玉要睡觉,宝玉怕她睡出病来,便编出扬州地方一个聪明伶俐的小耗子变香芋的故事哄她:
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说:“明儿是腊八儿了,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前方探子小耗子回报:“各处都打听了,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老耗子便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子道:“米豆成仓。果品却只有五样:一是红枣,二是栗子,三是落花生,四是菱角,五是香芋。”老耗子听了大喜,即拔令箭让小耗子们去偷米、豆等物,只剩下香芋。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应道:“我愿去偷香芋……”这只极弱极细的小耗子要变成香芋去偷,结果却变出一个漂亮的小姐来。
腊八蒜
腊八这天泡腊八蒜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习俗。腊八这天以醋泡蒜,浸泡二十余日后,正值春节,和拌饺子吃,或拌凉菜,颜色碧绿,非常好看。我妈妈每天泡腊八蒜,偶有一次忘了,迟一天泡,居然就不变成翠翠的碧绿色。
七、全国各地的九九歌
从冬至开始,每隔九天记为一九,共记九九。通常数九的前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差不多从冬至、小寒到大寒,所以有“三九寒冬”“数九寒冬”的说法。
中国古代北方保暖条件有限,天寒地冻的冬天十分漫长,人们发明了各种数九的方式来消寒,带着家眷围炉数九亦是逍遥境界。
消寒图数九
九个字,每字九笔,每日描红一笔,写完后便是严寒消尽。亦或是九朵梅花,每朵九瓣,每日染红一瓣,以此打发漫漫冬日。
九九歌数九
九九歌是民间的顺口溜,记述冬至起每九日的物候变化,指导惊蛰为止。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数九歌会有所区别。
[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河南]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和八九,牛羊遍地走;
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山西]
一九二九闭门插手;
三九四九隔门喊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陕西]
头九温,二九暖,三九四九冻破脸;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过河洗手;
九九归一九,耕牛遍地走。
[山东]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
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要伸脚睡,蚊子跳蚤出。
清代顾禄《清嘉录》记载:
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屋栨;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猫狗躺凉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刚要伸脚眠,蚊虫虼蚤出。
[江苏]
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
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
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
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
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湖南]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
六九五十四,枯枝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另有民间说法
头九二九,冻破碓臼;
三九四九,牙门叫狗;
五九六九,阳婆看柳;
七九八九,河塌水流;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十九不消算,地头等饭罐。”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丝;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柳絮飞满地;
九九八十一,蓑衣兼斗笠。”
相传清朝王之瀚的九九诗
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姿始渐勾萌,
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装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柴关,
室家共享盈宁福,预计来年春不闲。
三九严寒春结冰,罢钩归来蓑笠翁,
虽无双鲤换新酒,且喜床头樽无空。
四九雪铺满地平,朔风凛冽起新晴,
朱堤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脚行。
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椒酒答神庥,
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旈。
六九上苑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
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
七九之数六十三,堤边杨柳俗含烟,
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
八九风和日迟迟,名花先发向阳枝,
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
九九鸟啼上苑东,青青草色含烟蒙,
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
参考:九九大约对应的公立日期
一九:12/22-12/30
二九:12/31-1/8
三九:1/9-1/17
四九:1/18-1/26
五九:1/27-2/4
六九:2/5-2/13
七九:2/14-2/22
八九:2/23-3/3
九九:3/4-3/12
关于尔雅学社
八、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重要的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他在长沙做太守的时候,各地灾害严重,很多百姓和他的家人都身患疾病,张仲景心系百姓,便在为官期间继续行医,每月初一十五大开堂门,为百姓医病。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张仲景在官府外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回到家乡南阳,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一年冬天非常寒冷,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快冻掉了,可是他们没有钱看病。张仲景便请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免费舍药医病、治疗耳朵的冻伤。
张仲景将这种药汤成为“驱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物在锅里煮熬,煮好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称之为“娇耳”,再入锅煮熟,分给求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驱寒娇耳汤后身体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过一段时间以后,耳朵的冻伤也好了。张仲景舍药从冬至一直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时,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耳朵冻伤康复,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成庆祝新年的食物,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或“饺子”,从此以后,常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救治穷人的善举。
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溯源
此故事为民间传说,没有查到典籍记载,另外辣椒是明代才传入中国,所以东汉年间的药方中不会有辣椒,《伤寒杂病论》中也无“驱寒娇耳汤”的记载;所以只是民间传说,姑且当个故事听听,不可认真。但在冬至日热腾腾地吃饺子、喝羊汤确实是中国北方的传统,既保暖驱寒,又冬日进补。
张仲景,《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宋校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据此后世一般认为张仲景是南阳人,师事张伯祖,曾经出任过长沙太守,因此被后世称为张长沙。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清孙鼎宜认为,张机应为“张羨”之误,章太炎也持此说。
医圣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传为东汉末年南阳人(约公元150~154至215~219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传说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从小好学读书,在史书中看到扁鹊的故事,钦佩其医术。10岁左右时,他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非常用心,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后来张仲景被举为孝廉,进入官场,任长沙太守二十几年。做官时他还记挂着救治人们的病痛。由于为官又不能随意进入民宅行医,他就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端坐在在大堂之上,挨个为百姓治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写成而传世。
录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所做序文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切合当下时事,可堪警醒]
九、荼蘼小考(转载)
“荼蘼””是一种有刺的小灌木,夏季开白花。
因为“荼”是白色的花,所以开白花的植物就在名称上加一个“荼”字。
《诗经·豳(bīn)风·鸱鹗(chīxiāo)》:“予手拮据,予所捋荼。”“荼”指的是荻,是类似芦苇的植物开的花,荻花。《汉书·礼乐志》中说:“岩如荼。”这里的“茶”指茅草开的花。这两处的“荼”所指的植物不同。唐代的孔颖达把它们统一了起来。当这些植物开花的时候,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很是壮观,所以古人曾经用“如荼”来形容白衣素甲的士兵方阵,用“如火”来形容红衣赤甲的士兵方阵。“如火如茶”这个成语后用来形容气势蓬勃、气氛热。
十、梅子小考
先掉书袋儿地说,大伙喜闻乐见的蜜饯源自的水果大多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蔷薇科-梅亚科。梅亚科(Prunoideae)也叫可以叫做李亚科或桃亚科,旗下有李属,杏属,樱桃属等,包括了一些著名的植物。《山海经》说“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看来的确都是近亲,果实中央都有一颗坚硬的种子,有的是为了看花的,有的是为了吃果子的,有的是为了吃种子的。梅,英文大致也只能叫Plum了,可以分成花梅和果梅。花梅是赏花用的,果梅是为了吃的。先从花梅说起。
花梅:
江梅,最常见的一种野生梅花,后来也有人开始移进园子栽培。也叫野梅。有红色,白色,粉色多个颜色。白色有“雪梅”、“七星梅”、“方流阁”,粉色有“淡寒红”,红色有“寒红梅”、“小红长须”。多是五个花瓣,也有六个七个的,比如“七星梅”。主要为了赏花用。
宋范成大的《梅谱》:“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疎瘦有韵,香最清,实小而硬。”
杏梅,还有名字和花一样美丽的宫粉梅啊,朱砂梅啊,也是赏花用的。
绿萼梅也是白梅花,在江南,四川,湖北,江西都有。所以红楼梦里咏的是红梅花嘛:)龙游梅枝型独特,是盆景中常用的。洒金梅,多美的名字,白色花瓣上有红色条纹或者冒出几片红色花瓣,色彩独特。
果梅:
再说果梅,也叫酸梅,春梅什么的,没完全成熟叫青梅,完全成熟了就是黄梅了,所以黄梅雨季,也就是梅子熟了,开始落雨。果梅有两百多个品种,包含白梅,青梅,红梅等。很少新鲜食用,多做成乌梅入药,或者各种话梅/梅干/糖浸梅之类的蜜饯,也可以做青梅泡酒,还有梅醋。解烦止渴,理肺润燥,所以大家夏天常用乌梅煮酸梅汤。
福建诏安被称为中国青梅之乡,大约是最有名的青梅产地。据说云南有一种照水梅也很适合做梅子泡酒。
诏安青梅
梅子做成话梅:其实是梅子完全成熟之后,称为黄梅,从树上摘下来,在大缸里盐水泡浸月余,晒干,清水漂洗,再晒干,然后糖料泡腌,再晒干,所谓“十蒸九晒,数月一梅”。称作话梅,据说最初是给说书先生润口的,书称话本,梅就称话梅了。
诏安话梅/苏式话梅/广式话梅对比
梅子泡酒:青梅摘下,泡白酒月余,就成了青梅酒。没查到有食谱用黄酒的。
在诏安青梅的网站上查了青梅泡酒的食谱:
青梅,白酒,黄冰糖1:1:0.7,青梅洗净,干净无油的锅,水煮开青梅,焯一下立刻出锅,凉水过冷,圆竹筛晾干。广口玻璃瓶洗净,可用白酒消毒,瓶中一层青梅一层糖,然后缓缓注入白酒,八九分满,盖上瓶盖,放阴凉处三个月以上才能喝,一年以上最好。(杨梅酒也是类似做法,但七天就可以喝了。不要超过一个月)。
所谓青梅煮酒:三国演义里说“盘置青梅,一樽煮酒”,可见不是预先泡好的酒。什么酒呢,有说法是白酒(蒸馏酒)在元朝以后才出现,所以三国时应该是黄酒或米酒吧。如何煮呢?看到一篇考据文章《青梅煮酒考释》说,其实原文里的“煮酒”其实是名词,类似于烧酒的意思,是宋代的酒名,如一些宋词里说的“劈泥尝煮酒,拂席卧清阴”“清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可见煮酒是名词,而常与青梅放在一次,是说明季节罢了。好像说菊花大闸蟹一般:)
所谓话梅姜丝加黄酒,首先话梅是蜜饯,不宜长期泡酒的,前些年流行烫黄酒之前或之后加一二颗话梅及一点姜丝,可以提味,生津,暖胃,据说是台湾传过来的喝法,当时绍兴师傅去了台湾,酒药也带去了,但那里的海洋性气候,没有绍兴的空气条件和水,酿出的黄酒带有一股苦味,为了掩盖苦味,台湾人发明了加话梅的喝法。而真正的好黄酒是不需要泡话梅的。也有说法是八年以上的黄酒不需要温,室温喝就好。对酒研究不深,姑且录之,慢慢再试。
附录:其他梅的近亲水果的图片对比
西梅:其实是属于李子的,又叫欧洲李,台湾有翻译成法国黑枣,和梅子是远亲了。
西梅/李子
杏/桃
中国樱桃:落叶果树中最早成熟的一种果树,山东泰山、莱阳等地均有规模栽培,红色和黄色两种。
欧洲甜樱桃,也称大樱桃,车厘子。起源于欧洲和西亚,1880年前后引入中国,集中于山东的烟台和辽宁大连,比中国樱桃结果迟(5月中旬至6月下旬),紫色和黄色两种。
美国车厘子
十一、关于芒种送花神
民间习俗旧历二月十二迎接花神,芒种饯送花神归位。
二月十二又称为花朝,花神节,百花生日,仕女争相出郊扑蝶,谓之“探春”。亦有说法是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五。花朝在书中多见记载。如《广群芳谱》引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东京(汴京开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广群芳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清《月令粹编》:‘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清嘉录》载“(此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红楼梦》提到林黛玉和袭人的生日正是在二月十二。
关于芒种饯送花神,目前笔者查阅的资料中只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有所记载:“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一天,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闺中更兴这件风俗,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线系了,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笔者孤陋,但也未尝不可能是曹雪芹的杜撰,此处芒种节四月二十六日如此确凿,大有深意。也难怪红楼探轶学者们反复考证历史上哪年的旧历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芒种究竟是贾宝玉的生日还是林黛玉的忌日,不一而足。
十二、关于一叶知秋
宋代在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查到《吕氏春秋·首时》中提到:
”方叶之茂美,终日采而不知,
秋霜既下,众林皆赢。
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更贴近的出处是《淮南子·说山训》: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知寒。
以近论远。”
宋《文录》引唐人诗:
“山僧不解数甲子,
一叶落知天下秋。”
十三、关于鸿雁来宾
《红楼梦》六十二回行酒令,林黛玉曾说过一长串:“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酒令的要求是:“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
林黛玉的这一长串中,古文是唐代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旧诗化自陆游诗“风急江天无过雁,月明庭户有疏砧”。骨牌名是”折足雁”。曲牌名是“九回肠”。时宪书旧话是“鸿雁来宾”。
鸿雁来宾出自《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
Comments